您好!欢迎访问中华名医传承网! 登录注册

“健康中国”背景下云南中医药文化与信息化建设路径与实效性探析

时间:2019-06-05 来源:中华名医传承网 点击率:423

“健康中国”背景下云南中医药文化与信息化建设路径与实效性探析

云南中医药大学 侯宾 杨鹤云南省中医药学会 崔瑾

1. “健康中国”与中医药文化的关系

1.1 “健康中国”提出的背景与内涵                                            “健康中国”战略是一项旨在全面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国家战略,是在准确判断世界和

中国卫生改革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一项需求牵引型的国民健康发展战略。

“健康中国”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 2007 年中国科协年会,时任卫生部部长陈竺首次公开“健康中国 2020”战略设想。历经 8 年的筹备与研究,2015 9 月,国家卫计委全面启动《健康中国建设规划(2016-2020 年)》编制工作。2015 10 29 日,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会议公报。公报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以公报为标志,“健康中国”规划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有关机构研究表明,大健康产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产业。与美国 、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大健康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统计数据显示,美国的健康产业占 GDP 比重超过15%,加拿大 、日本等国健康产业占 GDP 比重超过 10%。[ ]而我国的健康产业仅占 GDP 的

4%-5%。十三五期间,中国的大健康、大卫生和大医学的医疗健康产业将引领新一轮经济发展浪潮。

1.2.“健康中国”与中医药文化的关系

没有全面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必然要整合和调动所有资源,特别离不开优秀的中医药文化和中医药科技资源,充分发挥中医药的文化和科学价值,将其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卫生健康服务优势。

中国的大健康时代一定是中华传统文化复兴和健康智慧全面彰显的时代。中国的健康智慧和文化软实力的代表非中医药文化莫属,中医是中华文明健康智慧对人类大健康的伟大贡献和最人性的关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华文明宝库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文化知识与经济社会资源,凝聚着深厚的中华优秀文化, 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代表,较为完整的沉淀和保存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与坚定中华传统文化自信是内在统一和目标一致。

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造福中华民族健康是“健康中国”的题中之义,因为:


——深厚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明健康智慧的结晶,古人先贤生命之道、自然之道、社会之道是“健康中国”的文化根基和道德滋养。

——完善的、系统的、科学的中医药理论体系是中国几千年来华夏民族繁衍生息坚强保障,中医药学是“健康中国”医学实践与创新的源泉。

——中医药治未病和医养结合的思想是“健康中国”新型预防医学发展与内涵丰富的理论支撑。

——中医药简便廉验,敬畏生命,以人为本的治疗用药思想,是呵护生命和降低卫生经济成本的有效途径。

——中医药是促进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是“健康中国”不可限量的卫生经济增长点。

因此,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不仅要传播中医药文化,还要将中医药文化转化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要紧紧围绕“中医药是文化资源、经济资源、卫生资源、科技资源、生态资源”的五大资源优势来推动发展。

2. 云南中医药文化与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

2.1. 云南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背景

2018 年1 月,互联网数据研究机构 We Are Social Hootsuite 共同发布的“数字 2018” 互联网研究报告,全球互联网用户数已突破 40 亿,全球 76 亿人中,约 2/3 已拥有手机。中国电商行业人均消费额也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达到了 858 美元。[ ]2017 6 月,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 54.3%。2018 1 31 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 4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7  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7.72 亿,普及率达到 55.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4.1 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7.53

亿,网民手机网上支付比例由 2016 年底的 50.3%提升至 65.5%。

毫无疑问,无论是网民或手机客户我国均是信息使用大国,居世界前列。 急速发展的网络新生力量正改变着当下中国社会格局,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人已难逃网络影响,高度重视和驾驭使用网络成为我们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和处理新型社会关系的必然。因此,中医药发展必然置身现代信息化浪潮中,要充分整合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打造中医药文化和信息化建设新媒体平台,提升中医药文化影响力。

2.2. 云南中医药文化与信息化建设在艰难起步中破局

信息化浪潮势不可挡,然而,云南的信息化程度还很低。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信息化统计评价研究组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 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总指数为 0.756,北京、上海等地信息化发展水平在全国居领先地区。云南和西藏只处于第五类地区(信息化发展低水平地区),信息化发展指数平均水平为 0.616,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81.48%和第一类地区 66.79%。显然,云南的中医药文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建设就更落后了。

在云南省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下,云南中医药文化与信息化建设晚起步、高起点。以“六项重点工作”为引导,打开了新局面:

一是开通运营了全国首家省级中医药官方微信公众服务平台——“云南中医”及头条号。截止 2017  12 月,“云南中医”订阅人数达到 38 万人,累计阅读量已达 3500 多万人次,头

条号关注人数达 41 万余人次,累计阅读量达 1.53 亿人次。长期稳居全国政务微信医疗卫生

影响力排行榜前 5 名,云南省政务微信影响力排行榜第 1 名,还荣获“云南省 2015 年最具影


响力的微信号”称号,该平台已逐步成为云南省中医药对内对外宣传的重要网络支撑平台。平台受到了王国强局长和我省各级领导的高度赞扬和肯定,被推荐为全国经验。

二是建设中医药服务百姓健康门户网—“国医在线”及头条号。网站于 2014 1 1 日上线试运行,旨在解决云南省中医药行业信息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不够,信息孤岛凸显的问题;促进中医医疗业务协同,增强信息服务能力,惠及人民群众。国医在线头条号至今关注人数达 30 万人次,累计阅读量达 8000 万人次。

三是建设全国首个省级中医药公众健康移动医疗综合服务客服端:国医在线 APP。目前 1000 余位中医医生入住平台,将为患者、医生、政府、医院、企业等不同的群体提供多层次、大众化的服务,加深中医药与互联网的融合深度与广度。

四是启动建设云南省中医医疗公众服务网络集群。2014 年初,由云南省中医药管理局指导部署,建立起覆盖省市县三级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中医医疗公众服务网络平台,目前已经建成投入使用的医院单位有 70 余家。网站各具文化特色,极大的带动了医院信息宣传工作的发展和创新,也为今后中医医院借力“互联网+战略”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平台。

五是在中国中医药报开设“云南中医”专栏。云南省中医药管理局与中国中医药报社紧密合作,开设 15 个专版,深度挖掘云南中医药界特色亮点并通过报纸渠道向全国宣传,充分展示了云南中医药的特色。

六是将中医药文化宣传与信息化建设工作纳入政府规划。2014 9 月,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云南省加快中医药发展行动计划(2014-2020 年)》,明确提出:“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加强中医药媒体传播能力建设。将“办好‘国医在线’中医药服务百姓健康门户网站, 建立中医药科普文化传播微信公众平台”写入文件,确立了文化宣传与信息化建设的地位。

3. 云南中医药文化与信息化建设路径及传播实效评价

3.1. 用互联网思维助推中医药文化与信息化建设

互联网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互联网思维深刻的影响着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中医药事业不仅要练好内功,也要充分融入时代并创新发展,必须借助互联网思维实现新突破。对云南而言,关键要做好“六项建设”:

一要建设“互联网+”智慧中医医疗和管理平台。 二要建设“互联网+”中医药大众化科普宣传系统。三要建设“互联网+”中医药教育平台。

四要建设“互联网+”中医药产业协同创新机制。 五要建设“互联网+”中医药民族医药大数据中心。六要建设“互联网+”中医药南亚东南亚传播中心。3.2.中医药文化与信息化建设路径

借力互联网,实现新发展,开拓新局面,其路径为:

一是抱团发展,继续保持激情和热度。全省中医药界要继续发挥上下一盘棋的思想,共同支持办好“‘云南中医’微信平台与“国医在线”网站,扩大辐射力和影响力。

二是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突出宣传重点。中医药文化与信息化建设要紧扣《行动计划》和全省发展中医药大会任务目标,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契机,为云南中医药事业发展鼓劲加油,宣传先进典型,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进一步提升云南中医药的形象和影响力。突出兰茂医药文化的宣传,将云南地域性、民族性的医药文化充分展示。


三是重视建设和突出中医药特色专栏。继续办好《跟我学中医》《跟我识中药》《养生有道》《医养求真》等栏目,适时推出新栏目。

四是必须坚守中医药的科学性与权威性,努力推进中医药文化大众化与科普化。使文化性、科学性、理论性、思想性与趣味性相统一。

五是探索中医药新媒体运营发展新模式,建立中医药新媒体协作联盟。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服务和效率统一。

六是建设中医药文化与信息化建设示范基地。遴选有一定基础、社会责任心较强的中医医院、博物馆、养生机构、主题公园、中草药种养殖庄园等,作为示范单位,带动实体机构传播中医药文化。

七是加快推进“兰茂健康大讲堂”微课堂,开通“健康云南”微信公众号。进一步整合资源,系统化、专业化、科学化发展,加速健康信息服务的聚合效应。

八是制定云南省中医药文化和信息化建设规划,建立信息运营平台和管理机制,构建大中医、大健康、大数据格局。

九是加强中医药文化和信息化队伍建设。培养领军人才,重点扶持以“云南中医”运营团队为核心的云南本土中医药文化建设新生力量;加强基层中医药人员信息技能培训,增强新媒体运用的能力。

十是加大经费投入,改善网络传播基础设施和手段;吸引项目和投资,孵化新成果。 十一是加强移动互联微传播手段、工具(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等)的运用和研

究,增强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力度。

十二是举办高规格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学术会议和科普创意大赛,扩展影响力和受众度。

3.3. 中医药文化传播效果评价要点

是否到达规划设计与实际效果的一致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一是中医药文化大众化、科普化明显提升。促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中医药的亲和力和效能加强。未来三年,中医药受众率达到全省的 60%以上。

二是“云南中医”、“国医在线”成为行业标杆,引领中医药文化和信息化发展方向。 三是中医药行业从业人员自信力和满意度明显提升,医疗与科研成果显著递增。使全省

中医药从业人员中医药文化信息覆盖率 90%以上并具有长期的忠诚度。

四是提高以兰茂医药文化为核心的云南本土医药文化知名度和认同度,带动区域大健康文化的传播与繁荣。

五是带动“健康云南”大众健康传播品牌建设,促进卫生经济和大健康产业发展,凸显和巩固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六是提升云南医药卫生事业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贡献度。成为国家面向南亚东南亚“文化先行”的先锋,增强云南辐射能力。

综上所述,几千年的中医药发展,名医大家辈出,医学典籍汗牛充栋,中医药的发展历史本身就是中国人健康文化与智慧“大数据”的汇聚与整合历史。信息网络时代,学会并熟练掌握新的话语系统和表达方式,借用信息技术使中医药旧貌换新颜,成为中医药人的新素质和新担当。借力借智,以推进落实《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 年)》、《云南省加快中医药发展行动计划(2014-2020 年)》为契机,全力推进中医药事业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