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华名医传承网! 登录注册

传承发展好中医药事业的思考

时间:2019-06-05 来源:中华名医传承网 点击率:475

传承发展好中医药事业的思考

四川省三台县中医院 卢文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建院 60 周年的贺信上指出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同时《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 年)》也提出中药材是中国独特且具有战略意义的宝贵资源。中药,作为古人防病、治病的重要工具,同中医文化一样成为国粹,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仅没有被遗弃,反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但由于种种原因,其在防病治病中发挥的作用仍不显著。

状:

1 医患双方缺乏中医文化自信

中医文化基因存在于每个国人的血脉之中,千百年来早已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但由于西方医学的引进,由于疗效突出和立杆见影的效果,逐渐替代了中医文化基因。加之近年来中医药热点舆情,如:一提中药毒性就风声鹤唳一棍子全打死,对照西方医学,大谈成份论, 忽视中药配伍。以及少部分人以还原论视角下的西方医学当尺子衡量中医药,这些对中医疗效不假思索的怀疑、对中药毒副作用不加批判地夸大,阿胶药用价值的彻底否定和对止咳糖浆的过度吹捧都有不理性因素,“捧杀”“棒杀”冰火两重天,背后是部分民众对中医药基本知识了解得不够、理解得不深,难免“风吹两边倒”。所以从精神领域层面看都有文化不自信的影子。

2 医疗机构中医师少而不会开。

人才匮乏,随着老中医的逝去,年轻人不愿意学中医,不去研究中医,使无数的中药秘方失传,加上各级医院创收的影响,以及现代医学“三素一汤”(三素指:抗生素、激素、维生素,一汤指经静脉输入人体的液体)的广泛使用,因此,中药的使用越来越少。

3 药材因来源差异大而疗效低。


我国的中药来源复杂,药材的种植、采摘、加工、贮存缺乏统一的标准,有些道地药材, 为了追求产量而忽视质量,如广泛使用化学肥等。据了解,在加工环节,目前,获得 GMP 证书的中药企业仅 1500 家左右,且多数企业生产的中药有五六百种之多,造成质量参差不齐。加上相关部门监管不力,使很多不良药企为了最大程度获利,而偷工减料,(如:只注意在色泽、保质期上下功夫)进一步导致了药品质量下滑。

4 患者因煎药太繁琐而不愿吃。

4.1 因为中药多数是用来煎服的,其过程和要求复杂,虽然简单易学,但太繁锁(仅煎药火侯就有文火或武火之分,又如煎药前的浸泡、煎煮次数和时间等都有相应要求),所以不容易被患者接受;

4.2 很多人都认为中药起效慢,用药时间长,不象西药那样立竿见影;三是对于中医汤剂, 仅服法就有十多种,具体到温度就有温服、热服和凉服多种,患者认为太麻烦,加之多数汤剂口感较差,所以也成为不被大家接受的原因之一。

策:

1 文化自信,增强中医文化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要坚定文化自信,既要从精神领域层面去解决对中医药概念的认识问题,也要从制度层面去解决中医药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从精神领域层面去解决对中医药概念的认识。在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今天,人类的认识永远在前进,随着疾病谱改变,中医的整体观、系统论、辨证论治等理念,以及其中蕴藏的中国哲学智慧。现代医学发展趋势,已经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中医药以几千年来的整体观、系统论、辩证论等,以其独得的优势和疗效,正在治未病中发挥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发挥协同作用和在疾病康复中发挥核心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1.2 从制度层面去解决中医药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中医药法规、中医药发展的政策举措、中医药管理体系和适合中医药发展的评价体系、标准体系,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放大医改惠民效果,通过不断增加的中医药服务获得感来强化中医文化基因,坚定中医文化自信。

1.3 从加强老百姓中医药健康文化科普着手。2016 年中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普及率、信任率显著提高,然而行动率仍有待提升,如何以更多元化、更通俗易懂的方式让中医药文化真正入脑入心,从“知”到“行”,指导实践, 还需要不懈探索和努力。

2 改进方法,让患者更容易接受

2.1 广泛宣传是基础。

中药与西药的存在有本质区别,西药是先有病后有药,是专门针对疾病而研制生产的, 而世界上所有的中药都是先于人类疾病而存在于大自然,古人认为是天地赐予人类最伟大的财富。

在抗菌素为王的今天,我们不仅要看到抗菌素带给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应看到滥用抗菌素带来的危害。而中药的有效性,已被数以万计的患者无数次证明,安全、副作用少,与现代医学相比且价格低廉。中医倡导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也是最大的特色之一,因此,应广泛宣传。

2.2 改变剂型是重点。


为方便患者使用,应改进传统中药剂型,提倡和鼓励应用小剂量包装和配方颗粒。有条件的单位,应设立专门的煎药房,煎药工作质量的好坏,与中医用药的疗效密不可分。

李时珍指出:“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所以,应不断做好煎药房的内涵建设和规范化管理,不断更新设备,让传统煎药与机器煎药同步发展,满足患者的个性需求。制定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同时进行年度分析、总结和评估。分析在治疗过程中的难点,并提出解决的思路和措施。

3 培养人才,让医生更喜欢使用

3.1 加速人才培养

加大中医药传承工程实施力度,中药要发展振兴,必须要培养一批名中医群体,使他们能熟练运用中药解决临床疑难病证,并取得很好的效果,要坚持古为今用,不断挖掘前辈留下来的验方,让更多的患者服用后,口口相传。针对乡村医生和基层医务人员,要有适合的他们的中医药书籍,使他们掌握常见病的中医药诊疗方剂,为患者提供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扩大中医药的临床阵地。使中医药技术在村卫生室的使用,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3.2 熟读四部经典

中医药经典理论和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中医人必须原原本本继承,这是学术进步和事业发展的基础。常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应当切忌用一些似是而非的所谓现代理论诠释、曲解、装饰中医药学,应当极力避免中医药理论的碎片化、空心化、边缘化“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要重在继承,从中医药经典、老中医经验中吸取精华;重在发挥优势,不要西化、虚化、玄化、庸俗化,要把具有特色优势的养生治未病、诊断、治疗、护理的理论和技术等老祖先的“传家宝”继承好,使用好。

3.3 制定激励机制

在制定中医医院升级达标中,将中药使用作为对单位考核的一个核心指标,促使医院为突出中医特色而自觉使用中药。医院内部在进行绩效分配时,将每位医生为患者开具的中药处方纳入工作量,从而让他们自愿为患者开具中药(如中药处方工作量计算比例比西药处方提高一倍,使处方比例不断上升)。

4 管控源头,让质量更得到保证

4.1 在生产环节 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坚持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坚持提高产量与提升质量相结合。在生产环节,国家应该尽快加大中药基地建设,根据道地药材的产地,因地制宜,扶持一批中药种植园区。对家种,应有专业人员进行指导,避免因过多使用化肥、农药等造成中药质量下降。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改变目前企业品种小而全、质控不力的现状。严打假劣药材,使每味中药实现从生长、采摘、加工、销售等环节可追塑。

4.2 在流通环节,按照 2000 年版药典标准,实行饮片质量等级管理,凡是在全国经销的药材或生产中成药所用的药村,必须符合药典和部颁标准,凡不符合以上两个标准或使用其它地方标准的药材定性为伪药。努力使每位中药饮片完全达到 GMP 标准。

4.3 在使用环节,相关部门应指导基层医院改善储存保管条件,严把药品质量,真正做到“药材好,药才好”。

结:


让中医药积极参与健康中国和乡村振兴,不仅要让患者愿意接受,医生愿意使用,更重要的是要保证药品质量和疗效,同时,也需要多部门联动,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培养人才, 才能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