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华名医传承网! 登录注册

裘​沛然

时间:2019-05-09 来源:中华名医传承网 点击率:387


裘沛然(已逝)

  1916年1月 出生于浙江省慈溪县。

  1958年-1977年 在上海中医学院任教。先后担任针灸学教研室副主任,经络学、内经、基础理论、各家学说等教研室主任。

  1978年 任上海中医学院基础部主任。

  1979年 任上海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1980年 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

  1990年 任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裘沛然教授力倡“伤寒温病一体论”汉代医学家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开辨证施治之先河,为治疗外感热病树立圭臬。他首先从病证概念作缜密的考证,并以充分的资料说明,“伤寒”这一名词本是古代一切外感疾病的总称,包括近代医家所称的温病。温病中还有许多具体病名、病因病机及证治大法,在《伤寒论》中亦基本论及,伤寒与温病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同义语。再从实际内容分析,伤寒论以八纲为主导,以经络脏腑(包括三焦)为基础,从病邪的性质、受病的部位、正气的盛衰、证候的表现而辨证施治,这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共同依据。

  关于经络学说的研究“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的机体联系学说,是阐述人体内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密切影响,说明这些联系是人体生命活动、疾病机转和诊断治疗的重要依据,它体现了祖国医学理论中的整体观点”。

  裘沛然指出,经络包括“点”、“线”、“面”3个部分。近代医家所发现的压痛点与过敏带等,也是经络反映的印证和充实。有人认为某些压痛点与皮肤活动点同经络俞穴不尽符合。这是因为经穴仅仅是经络学说中的一部分,它还包括经别、奇经、经筋、皮部及标本,根结之类。

  关于十二经病的“是动”与“所生病”的涵义,千百年来众说纷纭。历代医家或从阴阳气血论,或从本经他经论,或从内因外因论,或从经络脏腑论等等。裘沛然认为,历代诸说虽各言之近理,但《内经》中“是动”的原意是从经气发生病理变化方面而言,“所生病”是从经脉和俞穴所主治的病证方面来说,两者相互补充和相互印证”。

958年他刚进入上海中医学院针灸教研室,即着手教材建设,带头编写针灸教材。在短短4年中,针灸教研室便出版了《针灸学概要》、《经络学说》、《针灸学讲义》、《刺灸法》、《腧穴学》、《针灸治疗学》6部著作。

  1960年和1964年,裘沛然两次受命卫生部担任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统编教材编审中心组成员,1977年又任编审委员会副主任。他全力投入工作,认真负责,出色地完成了10门教材的审阅修改任务。